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北京办事处: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振兴路28号 声学设计院
联系人: 王先生
电话: 010-60749051
手机: 18600337966
邮箱:97807259@qq.com

重庆办事处:
地址:重庆市 南岸区 弹子石街道开泰路33号天誉时代汇2栋
联系人:谭女士
电话: 023-62791283
手机:13701321951
维也纳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维也纳博客 > 维也纳博客

候乘大厅声学设计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3-03-17

  

1、声环境概述

维也纳声学设计-高铁站候车大厅


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大厅是火车站建筑中提供旅客休息、等候列车等功能的空间。火车站使用过程中,一般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铁路站点站房中的主体部分,人流密度最大。包括候车室、广厅,以及围绕候车室展开的检票口、卫生间、饮水处、商店配套区域等。其中候车室最为重要,在等候列车的过程中,空间使用率最高。候车室按照旅客的不同可以分成普通候车室和特殊候车室;特殊候车室就是指贵宾室、软席候车室、军人候车室、残疾人候车室、母婴候车室等为特定人群服务的候车空间。每个候车室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座椅区、检票列队区、通行区及服务设施区。

广厅是连接各个候车室及候车室配套功能区域的空间,一般会设有咨询台。客流量较大的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大厅会有2层左右,广厅垂直空间会较大。

候车大厅在车站建筑中人流最大,旅客滞留时间最长,因此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2、声学设计指标

2.1混响时间

目前,有关火车站设计规范中尚未对火车站候车大厅混响时间进行规定;但是火车站一般建于离市区较近的位置,因此,可使用相近的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 GB 14227-2006对其替代。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GB 14227-2006中规定,地铁和轻轨车站站台上500Hz倍频程中心频率混响时间的最大容许限值为1.5 s。火车站候车大厅应在满场时,混响时间在1.5s左右。

2.2噪声限值

根据《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T 60—2012中规定,候乘厅室内空间应采取吸声降噪措施,背景噪声的允许噪声值(A声级)不宜大于55dB。

3、声学设计要点

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大厅的噪声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厅内产生的噪声,如旅客等候列车时的谈话声、脚步声、设备系统产生的噪声等;另一种是候车大厅外部产生的噪声,主要有客车的鸣笛声、列车运行时的噪声等。如果外部列车产生的噪声传入候车大厅内过多,那么候车大厅对外窗户需要采用隔声窗。

候车大厅的内部声环境对混响时间要求较低,由于候车大厅内会经常播报列车进出站信息和紧急消息,所以候车大厅内应有较好的语言清晰度。候车大厅内人流量较大,高峰时段声音会非常嘈杂,既会影响旅客的休息与心情,又可能会使广播播报消息无法听清楚,因此,需要进行噪声控制。大厅内使用的声学方法主要是吸声,使用的吸声材料应尽量是耐磨、耐腐蚀、易清理、防水防火性好的材料,例如:穿孔铝板。具体声学措施如下:

3.1广厅

广厅是车站内经过检票口后都要经过的空间,在大小不同的车站内,广厅的垂直空间差别很大。广厅具有人员集散的功能,虽然人流量大,但是旅客不会在此处停留太久,从装饰效果来看,不宜布置吸声材料。

3.2候车室

候车室分为普通候车室和特殊候车室,特殊候车室又可大致分为贵宾室、软席候车室、军人候车室、残疾人候车室、母婴候车室等,常出现军人候车室、残疾人候车室、母婴候车室并入一个候车室,或将军人安排至普通候车室的情况。

候车室由于旅客停留时间最长,并且座椅区、检票列队区、通行区在一起,产生的声音最为嘈杂,是候车大厅内最需做吸声降噪的空间。在此空间内,可在墙面布置易清洁、耐腐蚀、耐磨的吸声材料,但其装饰效果不应太差,使用AGG聚砂吸声板、穿孔铝板等多孔吸声材料时,板材后面应留有50—200空腔,空腔内填玻璃棉。在贵宾室或软席候车室内,由于旅客人数较少,可采用布艺软包等吸声墙板。

候车室的顶面是做吸声处理的最佳位置,可以采用吸声吊顶,用玻璃纤维板、聚酯纤维板等材料,吊顶空腔填充玻璃棉。

候车室采取这种吸声处理即可有较好的混响时间和语言清晰度,使候车室噪声控制到合适的范围,为旅客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3.3候车大厅顶面

一般候车大厅顶面和广厅、最高候车室组成一个连通空间,顶面的吸声处理非常重要。大厅顶面均较高,可以通过计算,悬吊特殊形状的吸声体,不仅吸声效果明显,可以提供较好的语言清晰度,而且别致的造型还能为候车大厅顶面更好地装饰。

4、声学建议

4.1候车大厅内通常会设置餐厅、商店等商业区域,这些区域为旅客提供方便,也为漫长候车时间增加一些休闲。这些商业区域如果是独立的空间,那么也需要控制噪声,室内做吸声处理。

4.2候车大厅内的空调、通风风口需要做吸声处理,电梯、自动扶梯及其他产生噪声的设备需要做降噪处理。

机场候机大厅声学设计

1、声环境概述


一般我们所说的的机场即是指民用机场。民用机场可按照其使用性质与作用进行分类。民用机场按航线性质可分为国际机场和国内机场;民用机场按航线的布局可分为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分线机场。

无论哪种类型机场,都会有根据机场吞吐量而设计的旅客航站楼,旅客航站楼内提供国际/国内航班的旅客及行李运行的各项服务,机场候机大厅即在旅客航站楼内。候机大厅与安检区、登机通道相连,内部设有服务台、商店、饮水处、卫生间等区域。

2、声学设计指标

根据《绿色航站楼标准 》 MH/T 5033-2017中规定,航站楼外围护结构隔声量应不低于 35dB。航站楼办公区域围护结构构件隔声量应达到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 5018) 规定的低限要求。

目前,机场候机大厅噪声限值尚未明确规定;机场不同于其他客运站,飞机在起飞、降落过程中,相对客运汽车、火车/高铁、轮船而言噪声较大;对于机场航站楼的降噪设计,不仅要使用隔声措施降低外环境中产生的噪声,使噪声尽量小,而且要考虑到造价等问题,因此,机场候机大厅噪声限值应稍高于客运站候车大厅。根据 《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JGJ/T 60—2012规定,候乘厅内空间应采取吸声降噪措施,背景噪声的允许噪声值(A声级)不宜大于55dB。建议有飞机起飞或降落时,机场候机大厅背景噪声允许噪声值(A声级)不宜大于65dB;其他时间背景噪声允许噪声值(A声级)不宜大于60dB。

3、声学设计要点

机场候机大厅建筑空间高大、容积大,混响时间较长,并且乘坐飞机的旅客必须提前在此等候,因此,保证广播声音清晰度和降低大厅内噪声是机场候机大厅声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中不仅要求降低大厅内的混响时间和噪声,还要防止和消除回声、声聚焦、颤动回声等声缺陷。由于安检区域、登机通道与候机大厅相连通,在做声学设计时也应对其进行适当声学处理。

总体来说,候机大厅内的声学设计主要是采取吸声、隔声措施降低背景噪声,提高语言清晰度。具体措施如下:

3.1候机大厅

①候机大厅离机场跑道较近,即是离噪声源较近,那么候机大厅面向航站楼外部的墙体、窗都要做隔声处理,墙体隔声量应>35dB,窗户需采用隔声窗。

根据《绿色航站楼标准 》MH/T 5033-2017中规定,应对旅客聚集区及高大空间区进行专项声学设计,合理控制环境噪声,确保广播声音清晰。

候机大厅内通常地面采用的瓷砖、花岗岩或水磨石等材料,座椅多使用金属座椅加皮革软包,有些墙面采用石材饰面,这些部位的装饰材料均不能达到吸声效果,以至于大厅内出现混响时间过长,降低语言清晰度,背景噪声太高等现象。大厅内吸声材料不值得最佳位置就是厅内顶部,为达到降低背景噪声,提高语言清晰度的效果,需要在大厅顶面做吸声吊顶,或者定制空间吸声体悬挂在顶面,吸声材料宜选择强吸声材料板。具体使用哪种吸声方式根据机场候机大厅工程设计而定。常用于机场候机大厅的吸声降噪的材料有:聚砂吸声板、AGG无缝吸声板、AGG透声涂层、欧声强化玻纤吸声板,复合吸声软包、考夫曼吸声画等;常用于隔声的材料为石膏板、硅钙板、阻尼复合隔声板,通过合理的构造进行隔声。

如果候机大厅属于二层、三层等建筑,楼板必须做成浮筑楼板,如果屋盖系统采用的是轻型屋盖系统,则必须采用隔声材料、吊顶,防止雨噪声影响室内声环境。大厅内的摆设和墙面设计需能够防止声缺陷的产生。

3.2安检区域

安检区域是旅客进入机场候机大厅的必经通道,此处的特点是面积较小,旅客较多,人员比较集中,产生噪声也较大;为能够使安检人员不会因噪声过大而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健康,旅客排队安检时,不会因噪声过大而影响情绪,安检区噪声应控制在60dB左右。此区域应在顶面和两边墙面都布置吸声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噪声,而且能够防止回声、颤动回声的产生。安检机器下面应增加减振垫,减少机器的振动随地面传播。

3.3登机通道

登机通道使候机大厅和机场跑道相连通。飞机停落和起飞时都会产生很大的噪声,虽然登机通道一般较长并有隔声、隔振措施,但是为防止旅客登记时交谈和脚步声的声音过大,登机通道内也应做吸声处理,保证登机口的噪声不超过候机厅内噪声限值。

3.4电梯等设备

电梯、热水机等设备采用减振装置,使用减振垫、减振弹簧等。

4、建议

l 空调机房、 水泵用房、 变配电房等设备用房的位置安排在旅客密度小的区域。

l 候机大厅内的通风口、空调风口有噪声时做消声处理。

l 广播系统硬分区控制,减少相互干扰。


网站地图(xml / html

热线电话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9:00-18:00


扫一扫关注我们

北京办事处电话: 18600337966 010-60749051 重庆办事处电话:023-62791283 13701321951
版权所有:北京维也纳声光技术有限公司 2008-2018 京ICP备1100261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979号